原创 “每月一题”聚共识 北京政协委员建历史开奖记录言城市精细化治理
中新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徐婧 杜燕)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布局不完善、公共充电贵等问题如何解决?快递行业发展迅猛的当下,怎样合理规划末端网点?14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委员们围绕“为提升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献计出力”介绍有关情况。
探索政协民主监督新路径
针对首都城市发展的独有难题和超大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2021年起,北京市创新推出了“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每年根据上一年度市民诉求大数据分析,选取诉求反映集中的需要市级层面出台改革创新举措统筹解决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纳入“每月一题”开展专项治理。2023年开始,北京市政协组织开展“每月一题”民主监督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探索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新路径。
来自体育界别的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陈冬介绍,北京市政协“每月一题”民主监督工作采取项目化方式,以议题监督小组形式组织委员开展监督,实现了“界别全覆盖、委员会全覆盖”。2024年,实现了“议题全覆盖”,将“每月一题”全部13个问题纳入民主监督范围。全年共开展各类监督活动114次,500余名委员、1840余人次参加,提交提案22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40余篇,28名委员在市委深改委“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月度例会上发言。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每月一题”探索了政协民主监督新路径。“每月一题”民主监督已纳入北京市委整体工作安排中,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重视、部门单位支持、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来自农业界别的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市场营销部(农电工作部)副主任王延芳说,2024年,北京市政协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纳入“每月一题”民主监督,组建了由各界委员43人参加的民主监督小组,针对充电设施布局不完善、公共充电贵、管理维护难、电池安全监管难等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提出了5方面10余项建议。
一年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等政府部门和国网北京电力、中国铁塔、北京全来电等运营企业协同发力,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规划建设方面,明确充电设施配建指标,截至去年11月20日全市共建设充电接口38.99万个,完成年初计划的120%。
在政策支持方面,制定了充电设施建设奖补办法等惠民政策,对达到标准要求的项目给予奖励资金支持;建立了规范收费督办机制,明确小区内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合表优惠电价,全面降低企业建设成本和群众用电成本。
在安全监管方面,建设了全市统一的电动自行车“车、桩、网”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对充电桩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数字化监管、非现场监管,确保充电设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运营服务。
打通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前,快递行业快速发展,需求旺盛与服务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服务质量与百姓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来自工会界别的委员、北京市工业(国防)工会主席孙宇说,为保障快递服务质量、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全力打通快递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市将“快递末端网点投递服务质量”纳入2024年接诉即办“每月一题”进行重点治理。
北京市政协组建议题监督小组、开展常态化民主监督。调研发现,北京市快递行业发展迅猛且呈现出大幅增长势头。2019年北京快递的投递量为29亿件,到2023年已增长到42亿件。2024年,预估将增长到47亿件左右,这意味着全市每天快递的投递量在1280万件左右;北京快递基础设施和承运能力相对滞后。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单位众多、快递业务需求量大,但网点少、场地租金高,网点缺少前期规划与公共配套设施,很多区域基础条件差,没有固定场所,有的甚至只能临时在路边作业。
北京快递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强。孙宇表示,在调研“快递之家”时了解到,从业人员短缺问题间接影响了快递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一线快递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应倡导全社会更加理解包容、关心关爱快递从业者,改善快递员一线作业环境,进一步提高其社会尊重度,维护其各项合法权益。(完)
4。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等事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平等享受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鼓励设立外资研发中心,在研发费用、专职研发人员数量、购置设备等方面降低准入门槛。支持采取“平台+园区”、“机构+企业”的共享开放合作发展模式,建设国别产业合作园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预计,年内消费者物价将延续回升态势。主要是消费需求修复,有望带动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步改善;原油价格反弹及服务需求释放,服务类价格将平稳增长。但另一方面,国内供给领先于需求恢复,生猪产能充裕,日用消费品供应充足,将使物价走势温和。
这一消息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很多讨论,并被赋予了额外的意义。比如有人认为这是“中英关系解冻的又一个迹象”,“政客”杂志欧洲版则表示,如果英国让中国和美国走到一起,那将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这些都是从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视角的解读,坦率地说,这些解读有些偏于狭隘了,或者说格局有点小了。尽管AI主要是一个科技话题,但英国办的这个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都将成为接下来该会议取得成果的障碍和限制。